对《蛟龙行动》最妥帖的推荐语应该只有四个字: 军迷必看。 不是军迷呢?那就得另说了。 它的观感,我提两个类似的电影,一部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另一部是沃尔夫冈·彼德森的《从海底出击》。 我把这类电影统称为,纪录片式战争片。 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就是打。打枪、打仗。几近从头打到尾。 如果你喜欢这类型片子,那么请放心去看《蛟龙行动》,它不会让你失望。 从海面到水里,人和人刀枪以对,潜艇与潜艇鱼雷对轰。 哪怕他们没打累,观众可能都看累了。这毫不夸张。 相较于《黑鹰》和《海底》两部经典佳作,《蛟龙行动》还有特别之处,它更花哨。 花得眼花缭乱。 各种花式运镜,像吃了炫迈停不下来。 只是几个车辆的正常行进,林超贤都要给配上相当激昂的旋律,再切换好几个不同视角,近景、中景、远景,无人机视角,一应俱全。 进了潜艇,更是长镜头、跟镜头等各种运动镜头一波接一波。 我像个土老帽般,被《蛟龙行动》按在座椅上,接受着导演的电影美学洗礼。 “瞧,牛不牛?”“看,爆不爆?”“说,吊不吊?” 林超贤化身2025年度良心卖家,让观众花的电影票钱,一分一秒都不觉浪费。 对军迷而言,能在影片中看到1:1复刻的核潜艇,可能也会感到很兴奋吧?简直超值。 哪怕不是军迷的我,看到影片中出现儿时游戏《红警》里的“火箭飞行兵”也着实小小惊艳了一把。 这大概是我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唯一的倾心时刻。因为我不是军迷。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名词,让非军迷乃至非潜艇迷的我,生出一股巨大的无力感。 跃变层,鱼类噪声,非接触,方位073,前进3艏倾3度,超导磁流体,无轴泵推······ 影片中的人物门拽名词拽得越利索,我越是无望。 某种意义上,你可以将《蛟龙行动》看作是一部军事宣传片,像是CCTV 7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的一档特别节目。 对喜欢这一挂的观众来说,简直饕餮盛宴。而对这类题材提不起兴趣的观众而言,你们只需知道《蛟龙行动》的时长是146分钟。 与军事宣传片不同的是,《蛟龙行动》还有大量的打戏。 拿几场肉搏枪战戏来说,我在观看过程中,特别想念李安,想念他的120帧电影。 从《红海行动》就能看出,林超贤在拍这类题材时,尤为偏爱摇、手持、快速剪辑这种呈现手法。 可24帧的电影压根不足以承载林超贤的暴力美学。 看到眼里,我不会觉得很炫、很爽、很燥,而只会感到很晃,很糊,很晕。 别说看不清动作场面了,打起来连演员的脸我都看不清谁是谁。 言而总之,单就观感而言,《蛟龙行动》较为极端,喜欢的朋友会很喜欢,反之则亦然。 再来说故事。是《蛟龙行动》的薄弱项。 电影的主题,相当人道主义。这一次,不像《红海行动》里那样,是去拯救中国人民,而是潜入敌国的潜艇里救敌国人。 没有特殊的原因,台词是这样向观众解释的: “只要里面还有生还者,我们就应该去救援”。 可谓形象说明了何为大爱无疆。 为了救外国人,付出的代价相当惨痛,核潜艇几个系统损坏,几十人受伤,两人牺牲。 至于费劲救出的外国人,则是当场殒命。 白费力气了?并不。因为这个外国人临断气前,说出一个惊天秘闻。 有坏人要破坏世界和平! 他们妄图引爆海下基地的核弹,使得海底火山爆发,引发海啸,伪装成自然灾害,从而毁灭亚太国家。 真坏啊这些人。 还好。万幸。蛟龙行动队员救出来的外国人,临死前透露出这一切,从而让他们拯救了世界。这就是《蛟龙行动》的故事。 原本只是调查任务,无意间发现敌国潜艇有生还者,不计前嫌去救人,发现惊天绝密,全力阻止,最终维护了世界和平。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这个故事相当小儿科。我觉得需要结合档期去看待这个问题。 《蛟龙行动》作为春节档电影,很多平日里不去电影院的观众,比如父母辈也会跟着孩子们一起。所以电影角度而言,它的故事确实有点粗浅。但如果从春节档的普适性来说,其实刚刚好。不过纵然如此,故事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致命缺陷。 有一场戏,我不吐不快。 潜艇遭到重创,九死一生,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所有人都扭头盯着张涵予扮演的艇长,等着他的指令。 就在这时,只见艇长缓缓从兜里掏出一把口琴,开始吹了起来。 看到这一幕,生死存亡之际的潜艇兵们懵没懵不知道,反正我是懵了。 副指挥是清醒的,一看这情况,赶快发布新的指令,妄图在命悬一线之际从死神手里夺回全部人员的命。他大声吼出: “大家继续努力,重启所有系统!” 遇到问题就重启。原来核潜艇和我的电脑也没什么区别。 不过别说,你还真别说。 伴随着重启,军歌也是放了起来,“中国海军核潜艇,用热血写下不朽的光荣,光荣!” 军歌唱完,这个系统正常了,那个按钮也有反应了,一切都好了起来。 艇长,也放下了他的口琴。 这是科幻片还是神话故事?艇长的口琴是什么圣天使的祈愿吗? 未免也太儿戏了些。 一个有着致命缺陷的粗浅故事之余,在表演方面,《蛟龙行动》也有不小的问题。 所有演员,几乎没有一个人在正常说话,每个人都梗着脖子,冒充硬汉。 我理解演员们想演出中国海军气势的心情。 可他们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确实有些别扭。 黄轩和杜江两人尤为明显,感觉说的每句话都在憋着一口气,就差把“我是硬汉”写在脸上了,看得人实在难受。 最后从电影的结局来看,林超贤对内地的民情了解显然还在表面。由于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广泛影响,如今的观众对“包饺子”这事已然深恶痛绝。 我是没想到,躲过了春晚,在春节档电影,在《蛟龙行动》这么一部大片里,结局竟然也能“包饺子”。着实黑色幽默了一把。一部受众明确的春节限定国产大片,这大概是对《蛟龙行动》的高情商概括。 如果是在别的档期,它的这些缺陷,可能会被不少朋友口伐笔诛,大书特书。 但在这样一个日子,伴随着节日氛围,其实倒不会太过影响观众心情。 一切不满,伴随着那四个字,终究都会随风去了。 “大过年的······”
2月6日补:
哎,我理解有偏差了。我对军迷的理解是,对军事方面有浓厚兴趣。可没想到大家理解的“军迷”是军事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