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走到世界的尽头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巴黎一处名叫蓝色大道的陋巷,绿裙红唇、站在街口妖娆着身体的黑人流莺,在落满余晖的狭小天井中转呼啦圈的雀斑少女,站在杂货店柜台后默然观察人世的白须老人,放学后穿着白色背心、站在二楼窗前看着这一切的稚气少年。这部改编自法国作家艾力克·埃玛纽埃尔·施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原著的[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就这样在一幕幕昏黄胶片上的旧辰光中缓缓拉开序幕,镜头下的清贫俗世中,氤氲出些微青葱的骚动、温暖的人情和朴素的哲思。 “微笑能创造奇迹。” 在恰满16岁那天,那个窗前的少年迫不及待地砸碎了存了多年的储蓄罐,去杂货店换成了整钱,然后来到他已在窗口窥视了许久的流莺面前,说出那句在家中练习了无数次的“今天天气真热”,尝试了第一次的肉体欢娱,以此作为自己的成人礼。这个叫摩摩的少年,眉目间像极了特吕弗[四百下]中的安托万,一样的眼神清澈、内心温柔,且身处与安托万类似的处境,在课堂上被老师尴尬地嘲笑,在母亲的缺失和父亲的冷漠中孤独地生活。

摩摩的父亲其实并非如安托万的继父般十恶不赦,只是不知如何做个合格的父亲。他沉默古板,每日进门就是脱下外套,关掉摩摩房间的灯和收音机,吃准备好的晚餐,程式固定;他锱铢必较,告诉摩摩“钱是用来存的,不是用来花的”;他总是习惯性地用摩摩哥哥保利的种种优点来羞辱摩西,但后来证明保利完全是他的杜撰。然后他失业了,留下一笔钱离开了家,等摩摩再得到他的消息,他已把身体殒灭在火车之下。其实他的死与不死于摩摩并没有多大差别,反正他从未体恤过摩摩的生活和性情,他作为一个父亲的精神意义从来不曾存在,死在马赛铁轨上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身。

摩摩比安托万幸运的是,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四分五裂而被推去直面社会的残酷,因为他遇到了杂货店老板易卜拉欣先生。易卜拉欣先生已经很老了,就如同他的饰演者奥马尔·沙里夫,早已不再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那个年轻彪悍的哈里苏部族首领阿里,或者那个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日瓦戈医生],而成了一个优雅的白胡子老爷爷,就如同许多忘年交题材中的老爷爷长的那样。他眼神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黝黝地深藏着关于人生的智慧,沟壑纵横的脸上又始终有一抹笑,笑出一种宽厚的悲悯,他明明白白地看见眼前这个叫摩摩的孩子在人世里载浮载沉的灵魂,正等待着他的援手。

摩摩与老人的交集从偷窃开始,为了从父亲给的定额伙食费中节省出零钱,他从老人的杂货铺里每日偷一个罐头,却不想老人把什么都看在眼里,但老人跟他说:“你不欠我的,如果你要偷,我情愿你在我的店里偷。”说的时候老人满脸笑意与温柔,就那样松松地坐在柜台后面,让人感到一种可以倚靠的沉稳。然后,他开始教摩摩种种省钱的“歪门邪道”:用猫罐头冒充肉酱,买可以多吃几日的面包,如何在博若莱葡萄酒里兑别的酒……正如[天堂电影院]、[蝴蝶]、[亚特兰蒂斯之心]、[在世界拐角遇到爱]、[心灵捕手]等等几乎所有忘年交题材电影一样,充满爱与智慧的长者终出现,指引那个沉沦于孤独中的孩子走出迷茫,而电影也开始了最动人的一章。

他带着摩摩买新鞋,去散步,洗土耳其浴。知道摩摩迷恋于流莺的身体,老人说:“我的《古兰经》里说新手从这些专业人士身上开始比较好。”;听到摩摩抱怨蓝色大道的穷陋,老人说:“只要有心,在哪儿都能发现美。”得知摩摩失恋,老人说:“不要紧,你对她的爱永远属于你,就算她拒绝也不能改变事实,她只是无福消受,如此而已,你所付出的将永远属于你,你所拥有的也永远不会消失。”最重要的是,老人告诉摩摩:“微笑能创造奇迹。”在一句句不管16岁的年纪能否理解的处世箴言中,摩摩那个长久以来一直缺失的精神父亲的角色,终于被易卜拉欣先生所补缺,直到生父自杀,老人理所当然地收养了摩摩,成了摩摩真正的父亲。

影片最后30分钟,老人带着摩摩,开着新买的跑车,开始了他们的回归之旅。他们走过许多的地方,见识了瑞士的安逸,也看到了阿尔巴尼亚的贫穷,并在希腊感受到了慢节奏生活的幸福。“你瞧,摩摩,我终其一生都很努力地工作,但我也好好利用我的时间慢慢地工作。是我不想赚大钱吗?还是我不想看到顾客大排长龙呢?不是,都不是的。‘慢’才是幸福的秘诀。”老人对摩摩说。我们更多的人从小就被教导要“快”,奋力博取功名与财富,如此才能幸福,而事实上,一直在匆匆赶路的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寻觅得内心的幸福。摩摩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在16岁那年,就有一位长者用自己一生悟到的智慧,让他无需再在人生的泥潭里跋涉,而直接踏足在一条通往幸福的通途上。这是我们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人生际遇。而这种“慢”,也让本片的人生观迥异于[天堂电影院]中阿尔弗雷德的观点,他终结了托托懵懂的爱情,让他背井离乡,以30年的孤寂为代价换来功成名就。 “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 但如果[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仅止于此,那也就与前文提到的那些忘年交电影没什么两样,老少情深,箴言遍布,细腻铺陈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老套剧情,沉迷于一种理所当然的感伤情调。但[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的好处,更在它于人情人世之外,以一个叫易卜拉欣的穆斯林老人(易卜拉欣为《古兰经》记载的先知,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祖先)和一个叫摩西的犹太少年(摩西曾带着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开红海,出埃及,并在神的指引下写下《十诫》让世人遵循,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共同尊崇的先知),在一片信奉基督教的土地上的故事,渗入了作者与导演对于宗教的思索,电影也由此变得厚重起来。

2011年7月22日,32岁的挪威男子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国家政府办公楼附近引爆了炸弹,而后又在距离奥斯陆约40分钟车程的于特岛,用枪射杀了68位在那里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活动的手无寸铁的少年。凶手很快落网,他的犯罪动机也随之大白天下:二战结束后,大量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作为劳工来参与建设百废待兴的西欧,许多穆斯林教徒也随之在此地定居,作为极端右翼分子,安德斯一直担心随着穆斯林移民的增多,有一日基督教欧洲会被穆斯林欧洲所取代。他誓将穆斯林移民赶出欧洲,而挪威工党一直奉行的宽容移民政策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虽是一个人作案,却代表一个庞大的族群。虽然表面上一直和平相处,但欧洲人对于穆斯林的敌视一直暗潮涌动,直到“9·11”事件,欧洲人与穆斯林间的仇恨被彻底点燃,一种如同安德斯般害怕被彻底穆斯林化的情绪开始蔓延。那之后,各种因宗教信仰而生的恐怖事件层出不穷,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事后调查就发现所有的作案者均为穆斯林。而巧合的是,[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就上映于这一年。

大家都把易卜拉欣先生的杂货铺叫做”阿拉伯人的店“,是因为他像阿拉伯人一样从早上开门直至晚上八点,周末也不打烊,摩摩在杂货铺里偷罐头时踌躇,也以“我不在乎,他是个阿拉伯人”来宽慰自己。而易卜拉欣先生仿佛能看透摩摩的思想,对他说自己并非阿拉伯人,而来自“金月牙”。“金月牙”是安纳托利亚到波斯之间的区域,属于土耳其,而金月牙也是土耳其国旗的图案。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易卜拉欣先生很可能就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来到西欧、而后留下定居的土耳其人之一。

易卜拉欣先生从不掩饰自己的穆斯林身份,每当摩摩问他什么,他总是用一句“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来作答。那一日,摩摩问为什么他可以喝酒(《古兰经》第五章第90节提到“饮酒与赌博同为魔鬼的罪恶行为”),易卜拉欣先生说自己是苏菲派,正如摩摩之后翻字典翻到的,苏菲派是伊斯兰神秘主义的一个派别,他们对伊斯兰教信仰赋予了神秘的奥义,奉行苦行禁欲的功修方式。易卜拉欣先生就是苏菲派的躬身实践者,他远离故土清贫而快乐地活着,用一颗最慈悲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他虔诚,言必称《古兰经》怎样怎样,但又不刻板不教条,一直用种开放的姿态去面对世界。这个老人完全颠覆了穆斯林在影视作品或电视新闻中被惯常刻画的包着头巾的恐怖分子形象,而展现出人性最为睿智最为宽容的那一面。

与穆斯林的境遇相同,犹太人在欧洲也一直处在被放逐的边缘。耶稣基督当年被犹太人出卖的故事,使得几千来在基督徒的信念中,犹太人都必须因此而遭到天谴。无论是中世纪的宗教审判,抑或1099年的十字军东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人的迫害始终不曾停息。在《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原著中,易卜拉欣先生对摩摩曾说起他父亲的死因:“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因为他们都被纳粹军人抓到集中营里去了,最后也死在集中营里。你的父亲虽然逃过这一劫,却没有恢复元气,或许他因为自己仍活在这世上而感到罪恶。”这个电影中所没有出现的情节,补全了我们一直以来所迷惑的摩摩父亲终日消沉的原因,及最后自我了断的根源,正是在于他的犹太人身份及曾遭受迫害的童年。

为赎当年对于犹太人所施行的种族灭绝的罪孽,西方列强帮助犹太人建立了现代以色列,却是以驱逐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为代价,从而埋下了穆斯林与犹太人的仇怨。对于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更是成为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纷争的焦点,约旦河两岸的枪声始终未曾停歇。但在[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中,一个穆斯林老先生和一个犹太小男孩,虽然被锁定了信仰和血统,却在二人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情感中,轻松跨越了“约旦河”。导演说他希望能拍一部关于宽容和友善的电影,典型如那日,摩摩和老人一起去洗土耳其浴,摩摩问老人:“你也受过割礼?”老人答:“穆斯林和犹太人一样。”摩摩问:“那你也可能是犹太人?”犹太人自小就行割礼,男孩有无包皮成为辨识犹太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导演说他希望这是一部关于宽容和友善的电影,在这场戏中,他就如此轻易地化解了宗教的鸿沟,批驳了俗世的偏见。而电影还有另一层未有明示的宗教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中立国的土耳其正是少数为犹太人提供庇护的国家之一。

在回土耳其的路途中,老人屡屡把摩摩的眼睛蒙上,把他带进一座座宗教建筑物,让他凭气味去猜测他们走入的是哪座教堂。闻得到蜡烛气味的是天主教的圣安东尼教堂,闻到熏香味道的是东正教的索菲亚大教堂,闻到“脚臭”(穆斯林在进入清真寺之前需要脱鞋)的教堂是穆斯林的清真寺。他还带着摩摩去看阿拉伯的旋转舞,他们相信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旋转之中,于是他们通过旋转来进入冥思,从而接近他们的安拉。老人就是以如此生动的方式,把摩摩带入一个个他所未曾接触过的文化中去,但就如同他把一本《古兰经》送给摩摩的动机一样,他从没有试图去改变孩子的信仰,只是单纯地想让他去了解另一种文化,明白不同的宗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只是另外一种思考方式”。看到这里,不免让人唏嘘,若世人都能如易卜拉欣先生般洞悉一切纷扰,相信世间会少很多因信仰不同而流的鲜血,只是看不透的人太多太多。

易卜拉欣先生最后终于回到了故土,却也随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者如他所言是“融入了那浩瀚的永恒里去”。但可庆幸的是,摩摩继承了他的杂货店,继承了他对于人世的宽容,也继承了老人的那本《古兰经》。

“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老人曾经总是这样说,那《古兰经》里究竟有什么?不是典故,不是教义,摩摩翻开发黄的书页,只是两朵已经风干的蓝色雏菊,很美丽。

深情眼

事先说明一下我是原著粉,耳东的文每一部都很好,同样每一部都改变不了要影视化。在这几年里,影视化魔改越来越严重,我开始讨厌看电视剧。直到我遇到了深情眼,这是第一次,让我对小说影视化有了新的改观[送心]在深情眼里保留了角色的基本走向,更丰富了角色。 在小说里叶濛其...

34.78K
1周前

一手差牌到圆了美国梦

简介:1949年,被二战炸的伤痕累累的那不勒斯满城废墟,民不聊生。小女孩蒂娜和孤儿卡尔明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坐上了奔向美国的船,他们期望能找到在美国生活的姐姐。 在好心人帮忙下,安全到了纽约,但发现姐姐却身陷囹圄... 看点1:本剧中两个小演员演技相当了得,蒂娜破衣烂衫在...

85.60K
3天前

《东城梦魇》3年后,她铆足劲拍了部烂剧?

看影园讯 2021年,HBO出品的《东城梦魇》,让凯特·温斯莱特横扫金球奖、艾美奖视后,风光无限。她塑造的小镇中年女警,有血有肉,令人过目难忘。 3年后,她再度携手HBO拍了部现代政治剧《政权》,外媒

47.24K
4天前

《指环王:力量之戒》第二季口碑又要崩盘?

看影园讯 今年有点像季播美剧的“折戟之年”。 前作维持好口碑的《黑袍纠察队》《龙之家族》等,最新季均在播完后,口碑崩盘。 尤其是《龙之家族》,第二季高开低走,算是继《权力的游戏》正传第八季后,再次砸了

47.01K
4天前

了解对象是评论的基础

从前写的作业,现在看来还是分清楚“致敬”和“恶搞”比较好 了解对象是评论的基础 ——从《功夫》中的“致敬”现象谈起 缘起 周星驰的新片《功夫》在大陆尽管票房火爆,但风评却不算太好。大体而言,主流批评的声音多半集中在“剧情突兀”、“主题幼稚”等方面,而他一向的拥...

58.40K
1周前

犯罪动作电影《捕风追影》曝全新预告海报

今日,由杨子编剧、执导的犯罪动作电影《捕风追影》发布“追到底!”版预告及“跟紧了!”版海报,直接把“跟踪”与“反跟踪”的紧张氛围拉满。作为暑期档的唯一一部犯罪动作爽片,《捕风追影》自官宣定档

91.78K
4天前

一个女人的史诗?

我大概算是第一批去打卡这部电影的了。说说感受吧。这个电影整体氛围比较压抑,叙事上细节不够,所以整体感觉不够宏大,就是没有那种几十年风云变迁浓缩在一个半小时之内的感觉。 明星轮番出来打卡是挺热闹,但是有些角色根本没必要,我觉得直接砍掉都无所谓。就比如王祖蓝这个...

10.97K
1周前

巴黎夏日

#SIFF27 我的上影节场刊 【SIFF展映片单-官方推荐】 瓦伦丁·卡迪奇:《巴黎夏日》 8.5分 对于一部还没在全球院线上映过、网络评价也屈指可数的作品,便只能通过海报和简介构建大概的印象。但这部《巴黎夏日》,和我预想的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影片的官方简介是,“体会小镇女孩...

50.12K
1周前

年轻母亲之家 资源分享 1080p

五位栖身收容所的年轻母亲在充满挑战的成长环境中,努力为自己和孩子争取更美好的未来。 内嵌百度夸克资源: https://kdocs.cn/l/cjmuVSCvIf3T 四个未成年女孩早早生育,对如何做一位母亲手足无措,她们同样也是四个母亲的女儿,却在短暂品尝过母乳的甘甜后,尽是得不到的母爱...

56.95K
1周前

《犯罪心理》复活新季“演变”发预告 凶手利用疫情建造起连环杀手网络

看影园讯知名罪案剧集《犯罪心理》的复活新季《犯罪心理:演变》发布预告,最棘手最深入的案子来袭,11月24日登陆派拉蒙旗下的流媒体Paramount+。   新季共10集,演员“Rossi”乔·曼特纳、

45.76K
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