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涉及輕微劇透( tòu)。)
影片的開頭,沙漠的音樂( lè)節,一個大腹便便的大叔( shū),一看就不是在享受音樂( lè)或狂歡,走進了鏡頭,與一( yī)切都顯得格格不入。若果( guǒ)不是他面相溫和,不免要( yào)令人起疑了。
這世上的公( gōng)路電影很多,但是讓人覺( jué)得這些人真的是在「旅行( xíng)」,而不只是在「駕駛」的,又好( hǎo)似好少。
這部電影portray的對象( xiàng),恰恰就是這樣一群以車( chē)為家的嬉皮士。
許多人怒( nù)斥導演為悲情而悲情,把( bǎ)人都寫死。可是我覺得這( zhè)些人死得其所,也活得燦( càn)爛。
1. 死得其所
嬉( xī)皮士的生活方式,從來都( dōu)是建立在一種東方主義( yì)之上。他們去便宜的目的( de)地,用唯一會的幾句當地( dì)語言蹩腳地和人討價還( hái)價。嬉皮士的生活方式暗( àn)含著mobility:他們通常隨時可以( yǐ)輕易地去往下一個目的( de)地。當然有許多人成功融( róng)入到了當地的生活,但更( gèng)多是像電影中這些人這( zhè)樣,懸浮在當地的現實之( zhī)外。
電影的開始在摩洛哥( gē)。隨後,他們驅車南下,去毛( máo)里塔尼亞。sahel region從來以「混亂」著( zhù)稱,又很少進入公眾視野( yě)。雖然讀書時背誦過sahel region有哪( nǎ)些國家,當在電影中聽到( dào)「Mauritania」,還是一下子沒想起來它( tā)在哪兒,甚至乍聽以為在( zài)南半球,以為他們要穿過( guò)整個非洲大陸。一方面劇( jù)情緊湊沒給我留太多空( kōng)間細想這件事,一方面又( yòu)覺得穿過整片大陸去一( yī)場音樂節好像也沒有什( shén)麼不妥。
毛里塔尼亞和摩( mó)洛哥之間隔著一個West Sahara,一個( gè)經常不被承認的地方。五( wǔ)十年前被摩洛哥annex但並沒( méi)有實際控制的地方。
由於( yú)我對這些地緣政治的冷( lěng)感和無知,我想我在看完( wán)電影後immediately感受到的震顫也( yě)是奠基於這種de-contextualised的劇情。他( tā)們死得太美,我想每一個( gè)想死的人,都不會介意這( zhè)種死法。因為無知——即觀眾( zhòng)和戲中人物同頻的無知( zhī)——這成為了一場美麗的意( yì)外。從這個角度講,我認為( wèi)導演 consciously leave out the actual conflict 是一個 effective 的手段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audience。當然( rán),我不能代表全部audience,我只能( néng)代表我,和很多我相信和( hé)我一樣對 what’s been happening in West Sahara 一無所知的人( rén)。
如果要更直接地在電影( yǐng)中講到那裡的 conflict,就難免需( xū)要帶入一些opinion。那是這部電( diàn)影不需要的。ignorance 可以 justify 這種看( kàn)似突兀的不提及。所以我( wǒ)也理解那些非常關注西( xī)撒哈拉的衝突的人為何( hé)特別反感導演的這種不( bù)提及的選擇:大家的starting point不一( yī)樣。
這樣一來,感興趣的觀( guān)眾可以看完後自行做background research,甚( shèn)至繼而形成自己的觀點( diǎn),這我覺得很好。尤其是在( zài)這些天看了太多太多太( tài)opinionated 的立場先行的電影之後( hòu)。恕我直言,我現在覺得立( lì)場先行的電影全部都是( shì)爛片,即使這種立場被掩( yǎn)藏得很好。一個角色當然( rán)可以有鮮明的立場,but it’s a different story if the film itself as a whole is opinionated。
這部( bù)電影講生死、親情、路、友愛( ài)。甚至這種ignorance本身都是 so realistic。如果( guǒ)把這些白人嬉皮士寫成( chéng)了非常關照當地人真正( zhèng) well-being 的樣子,反而會沒有任何( hé)說服力。
2. 活得燦( càn)爛
看似迷途的大叔是在( zài)尋找失去聯絡的女兒。他( tā)相信女兒去了沙漠中的( de)銳舞派對。他不厭其煩地( dì)拿著相片問正high的年輕人( rén)有沒有人見過他。沒有人( rén)見過。突然戒嚴了。大家匆( cōng)忙撤退。
在小兒子的提議( yì)下,他們跟著嬉皮士們抄( chāo)了野路。嬉皮士們的越野( yě)van一看就專門適合上山下( xià)海,而他們兩人的小破車( chē)怎麼都力不從心。
這樣看( kàn)似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 de)兩撥人,就這樣踏上了同( tóng)一個旅途。好吧,這也是公( gōng)路電影的標準設定。
大叔( shū)少說活了四十幾年,總是( shì)有戒備之心,食物不敢和( hé)他們分享,倒是缺錢的時( shí)候不介意出錢幫他們買( mǎi)油,可是不知為何好快就( jiù)用完——可能並沒有真的用( yòng)完,只是想留一手。倒是他( tā)的小兒子老是覺得他不( bù)夠仗義,反而哥哥姊姊們( men)很酷。想必他會覺得如果( guǒ)自己的姊姊也是在這樣( yàng)生活的話,也令人安心。爸( bà)爸一下也投過去訝異的( de)眼神,就好像生怕兒子長( zhǎng)大也像姊姊一樣遠去。
嬉( xī)皮士們漸漸開始接納這( zhè)對父子的跟隨。畢竟,這樣( yàng)離家的人,家中很少有疼( téng)愛自己的家人。他們為父( fù)親這樣決絕地尋找女兒( ér)的樣子感動。他們本來可( kě)以輕易甩掉這兩個沒有( yǒu)旅行經驗的「拖油瓶」,但又( yòu)還是一次次伸出了援手( shǒu)。實際上即使從功利主義( yì)的角度,大家最終也還是( shì)可以在異國他鄉的路上( shàng)互利互惠。
一群歐洲人,在( zài)家有相對很 secure 的生活不過( guò),來戰亂中的第三世界過( guò)極度 insecure 的生活。為什麼?從 security 到( dào) liberty 是一個 spectrum,在很 secure 的地方很難( nán)有 liberty,所以許多人妄想在極( jí)度不 secure 的地方找到它。我想( xiǎng)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也( yě)算找到了。可能尤其是這( zhè)位父親,surprisingly。在沒找到女兒又( yòu)失去了兒子之後,他似乎( hū)終於看清了生命的真諦( dì):即是無論如何都要一步( bù)一步走下去,不要恐懼,不( bù)要overthink。even if you lose everything, you still have something, as long as you’re still alive. and it’s ok if you’re not alive anymore. 是不是像中國文學, in the sense that he lost everything while he still has to live。但( dàn)是又不像中國文學 in the sense 他好( hǎo)像 transcend 了 that 並且 bond with 了 other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