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我们看戏,看( kàn)厌了看厌了虚伪的表情( qíng),看厌了花巧的特技;楚门( mén)的世界,可以说是假的,楚( chǔ)门本人却半点不假。这节( jié)目没有剧本,没有提场,未( wèi)必是杰作,但如假包换。是( shì)真实的生活。”桃源岛的设( shè)计者和总监基斯督在影( yǐng)片之首的独白意味深长( zhǎng)。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说( shuō),我们所有的真实,实际上( shàng)都是拟真。在拟真中,真实( shí)被从非真实中重新调制( zhì)出来,产生出比真实更真( zhēn)的超真实,而这种超真实( shí),“是从母体、记忆库的指挥( huī)仓中产生的,有了这些,真( zhēn)实就可以次第生产出来( lái)” [1] 。而在《楚门的世界》里,这一( yī)理论可以有两种维度的( de)解读。
首先对于楚门这一( yī)人物而言。他出生,成长,生( shēng)活并且从未离开的桃源( yuán)岛,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拟( nǐ)真产生出来的超真实。楚( chǔ)门生活在看似幸福的家( jiā)庭,美丽的妻子美露,慈祥( xiáng)的母亲;好友马龙情同手( shǒu)足,邻里和睦友善,有着一( yī)份清闲的文书工作。影片( piàn)中没有刻意展现情感的( de)爱恨纠葛,工作的勾心斗( dòu)角,或者是人生的大起大( dà)落。在这个世界里,楚门是( shì)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平淡( dàn)淡的生活,也有着自己简( jiǎn)简单单的快乐和遗憾。他( tā)的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巨( jù)大的“超真实”的桃源岛里( lǐ)。在见到西尔维亚之前,他( tā)从未怀疑过这个真实;而( ér)只要踏出桃源岛一步,他( tā)就会发现这个真实是多( duō)么虚假。为什么从前的他( tā)从未想过走出去呢?影片( piàn)过半后,基斯督道破真相( xiāng),父亲死在大海的剧情,就( jiù)是为了在向往成为麦哲( zhé)伦一样的探险家的小楚( chǔ)门,畏惧大海,制造出他的( de)童年的心理阴影。大海真( zhēn)的可怕吗?对于经过这一( yī)事件的楚门来说,可怕成( chéng)为了真实。桃源岛是真实( shí)的世界吗?对于被无数人( rén)无数次灌输其为“地球上( shàng)最棒的地方”的楚门来说( shuō),桃源岛就是真实的世界( jiè)。基斯督指挥着、创造着楚( chǔ)门的记忆,把非真实变了( le)超真实。正如鲍德里亚对( duì)现代社会真实现状的描( miáo)述——我们所有的真实,实际( jì)上都是拟真。在拟真中产( chǎn)生出来的真实,他称之为( wèi)“超真实”;而且这个“超真实( shí)”更致命之处在于:比真实( shí)还要真实。
第二个维度落( luò)在了楚门真人秀的观众( zhòng)们,甚至这部电影本身的( de)观众身上。鲍德里亚曾经( jīng)举出主题公园的例子来( lái)解释超真实产生的过程( chéng),公园中是电影里虚构的( de)景象,人们的日常生活了( le)无新意,需要在这个被制( zhì)造出来的幻境中体验神( shén)奇。也许我们会觉得处于( yú)明处的主题公园不算什( shén)么,但是,鲍德里亚进一步( bù)的推论却令人震惊,他认( rèn)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 shēng)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 yóu)影视作品和媒介建构起( qǐ)来的。楚门真人秀正是一( yī)个活脱脱的例子,这部风( fēng)靡全世界的电视节目,每( měi)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 dì)播出,观众甚至会为它不( bù)眠不休。其中的一个极端( duān),就是那位一直泡在浴缸( gāng)中的中年男人。对他而言( yán),楚门真人秀也许构成了( le)他真实生活的全部。楚门( mén)的世界,给它的观众们生( shēng)产了一个巨大的幻象,这( zhè)里近乎完美,邻里讲信修( xiū)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zéi)而不作,正如影片中基斯( sī)督所说,“桃源岛就是世界( jiè)本来的样子”。这样的世界( jiè),无疑令人沉迷。其实与楚( chǔ)门真人秀类似的是,影视( shì)剧无论构建了怎样的世( shì)界,乱世,末世,虚构世界,大( dà)概都是一个高于现实世( shì)界,去除了现实中并不光( guāng)鲜的、琐碎日常的世界。而( ér)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zài)的光鲜的东西,被投射在( zài)了影视剧上,然后通过广( guǎng)告等方式的反向输送,再( zài)次来到现实生活,并成为( wèi)支配人们的工具。
需要注( zhù)意的是,剧中甚至剧外的( de)广告,是影视建构并支配( pèi)生活的重要桥梁。在影片( piàn)中,植入其中的广告比比( bǐ)皆是,比如每天楚门来到( dào)报亭之前,总有一个人在( zài)买《狗迷杂志》,与双胞胎大( dà)爷打招呼中突然被推到( dào)贴着“凯撒鸡”等广告的海( hǎi)报墙,妻子美露、朋友马龙( lóng)聊天中“插播”的不自然的( de)广告词……鲍德里亚说,“如果( guǒ)说我们是在产品中消费( fèi)产品,我们在广告中,则是( shì)消费它的意义”。 [2] 他的意思( sī)是,被消费的,永远不是广( guǎng)告中的商品,而是广告的( de)理念,因此广告本身反而( ér)成为了消费品。让我们想( xiǎng)想观众们所看到的广告( gào),马龙说“啤酒,本该如此”,楚( chǔ)门无意中喝的莫可可的( de)镜头摆在片头花絮的右( yòu)上角……同一品牌啤酒的标( biāo)志,出现在酒吧的吧台(94’35”);楚( chǔ)门手中同款的杯子,握在( zài)了一位女性观众的手中( zhōng)(94’39”)。
作为观众,无疑是最该厌( yàn)恶广告的,它每次在剧中( zhōng)出现都是那么滑稽可笑( xiào)。然而,为什么剧中的明星( xīng)们所消费的品牌最后还( hái)是来到了观众手中呢?因( yīn)为广告本身并不能控制( zhì)我们的意图,它所针对的( de)是我们无意识的欲望。广( guǎng)告,是消费社会中制造欲( yù)望的武器。这种有了更高( gāo)知名度的品牌的啤酒和( hé)可可本身并不见得会比( bǐ)其他品牌更加高级,更有( yǒu)档次,然而在电视中喝啤( pí)酒还有可可的人确实人( rén)人欲求成为的对象。消费( fèi)它们的是红透世界的楚( chǔ)门真人秀的大明星——这才( cái)造成了人们的竞相追逐( zhú)。而当楚门走出桃源岛,观( guān)众们转向其他节目,忘记( jì)楚门的时候,楚门不再是( shì)明星了,楚门喝的可可还( hái)会出现在人们的手中吗( ma)?而这个问题,不只是电影( yǐng)中才有的问题,更是现实( shí)社会的矛盾。鲍德里亚的( de)思考是,如今这样一个“消( xiāo)费社会”的存在,到底是真( zhēn)实的,还是一个被影视,广( guǎng)告等等媒介制造出来的( de)巨大幻象?人们的喜好,作( zuò)出的选择,究竟是他/她自( zì)己的选择,还是身处这个( gè)幻象之中,在其所控制之( zhī)下作出的选择?
影片的结( jié)尾,看透桃源岛之虚假的( de)楚门选择离开这里。基斯( sī)督有一段耐人寻味挽留( liú)之言:“外面的世界,跟我给( gěi)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 yǒu)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骗( piàn)。”他所说的他的世界,和外( wài)面的世界,正是前文所述( shù)的超真实存在的两个维( wéi)度。一个是桃源岛的世界( jiè),基斯督以拟真塑造出来( lái)的超真实,对于局外人而( ér)言,这里无疑是虚假的,只( zhǐ)有置身其中被植入记忆( yì)的楚门,才会信以为真。而( ér)外面已经成为一个“消费( fèi)社会”的世界,与其说是真( zhēn)实的,不如说已经变成了( le)更加巨大的幻象。鲍德里( lǐ)亚的语境中,拟真的过程( chéng)其实已经没有了参照性( xìng)的表象,拟真的背后页没( méi)有所谓的现实,所以,无论( lùn)是楚门秀,还是楚门秀之( zhī)外的世界,所构建的超真( zhēn)实,是比真实还要真实的( de)伪真实。
那么我们一直要( yào)寻找的真实何在?楚门问( wèn):“是不是一切都是假的?”基( jī)斯督的回答是:“你是真的( de),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看( kàn)你”。楚门秀一直所声称的( de)真实,其实只在楚门——在这( zhè)个一直被欺骗的真人秀( xiù)的主角身上,他的情感体( tǐ)验是真的,他失去初恋的( de)痛苦是真的,他对这个世( shì)界的怀疑是真的,这些真( zhēn)实的东西,无论是桃源岛( dǎo)还是外面的世界,都阻止( zhǐ)不了。外面的世界,不知道( dào)是否更为真实,抑或有更( gèng)多的遮蔽,它诱导人陷入( rù)更大的幻象,这时候就不( bù)再会有人告诉楚门这一( yī)切都是假的了。当真实不( bù)再存在,当消费世界制造( zào)商品来控制人们的时候( hòu),如何消解它们对我们的( de)支配,最重要的一点楚门( mén)已经拥有了——作为主体的( de)自觉性。
二、 镜头语言分析( xī)
本片镜头语言的最大特( tè)点在于“混合镜头”的运用( yòng),即电影导演的客观叙事( shì)镜头与基斯督的偷拍镜( jìng)头的混合,两者界限模糊( hú),共同推进叙事,使得电影( yǐng)不具有伪纪录片式的粗( cū)糙质感,而显得圆润流畅( chàng),观感上与一般的好莱坞( wù)商业大片几无二致。比如( rú),影片开头上班一段,楚门( mén)推开门打招呼时画面周( zhōu)围的黑圈显示这来自基( jī)斯督的偷拍,而邻居一家( jiā)三口打招呼的画面没有( yǒu)黑圈,是来自楚门的主观( guān)视点镜头。而后,楚门上班( bān)一路受到到汽车收音机( jī)内摄像头、书报亭摄像头( tóu)以及鱼眼镜头(与双胞胎( tāi)的对话)的偷拍,都是来自( zì)基斯督;楚门上班时,与同( tóng)事的对话是典型的过肩( jiān)镜头,撕纸的镜头来自楚( chǔ)门主观视点,而其中受到( dào)办公桌角遮挡的镜头则( zé)表示他始终未逃离基斯( sī)督的视线。
这两种镜头的( de)混合,一方面表现形式是( shì)上文提到的两种镜头的( de)交叉剪辑,另一方面也表( biǎo)现为基斯督的偷拍实际( jì)具有考究、稳定的机位和( hé)构图,而不像《科洛弗档案( àn)》等伪纪录片那样追求手( shǒu)提摄影机画面摇晃的“真( zhēn)实感”。边框黑影、遮挡物、摄( shè)像头扭动的吱吱声响——这( zhè)些与其说是偷拍行为的( de)实际重现,不如是为了提( tí)示电影观众“上帝”基斯督( dū)的在场,是对楚门命运掌( zhǎng)控的象征。例如,楚门被穿( chuān)防辐射服的基斯督手下( xià)围捕时,金属遮挡覆盖了( le)1/3画面,体现暴力机器的控( kòng)制达到空前高度。另外,镜( jìng)框中的楚门这一元素的( de)多次出现,也与偷拍画面( miàn)的阴影异曲同工,同时暗( àn)示了他被囚禁的处境。
对( duì)电视广告的讽刺则构成( chéng)了本片重要的喜剧元素( sù)之一。在妻子美露和朋友( yǒu)达伦的“植入广告”中,演员( yuán)一反电影常规(不能看镜( jìng)头),突然望向镜头并推进( jìn)镜头,演说广告词。这一戏( xì)仿电视广告的场面调度( dù)方法让观众从被隐藏摄( shè)影机构造的“真实幻觉”中( zhōng)醒悟,形成急剧反差,构成( chéng)滑稽与荒诞性所在。
电影( yǐng)中,楚门秀的观众不仅仅( jǐn)是观看者。出现观众的段( duàn)落中,导演将视点放置在( zài)电视机之上,将观看者反( fǎn)转为被看对象,使导演的( de)批判矛头不仅单单指向( xiàng)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基( jī)斯督,更指向实际已不知( zhī)不觉地被消费社会所掌( zhǎng)控的电视观众。
另一个重( zhòng)要的镜头元素是面部特( tè)写。电影在拍摄基斯督时( shí)运用了大量面部特写,配( pèi)上演员不苟言笑的表演( yǎn),突出人物性格之冷酷,给( gěi)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另外( wài),熟睡中的楚门的脸部特( tè)写,表现出对最隐私静谧( mì)的独处时刻——睡眠的近距( jù)离端详,这一隐私侵犯的( de)画面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míng),也因此被收入海报。电影( yǐng)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 duàn)之一是结尾楚门与基斯( sī)督的对话,基斯督在暴力( lì)无法阻止楚门以后,慈父( fù)般地劝说他。然而此时基( jī)斯督压迫性的面部特写( xiě)和楚门在低位的近景俯( fǔ)拍刻画了这一完全不平( píng)等的关系。而楚门“早安,午( wǔ)安,晚安”的谢幕,则粉碎了( le)基斯督塑造的“真实”的假( jiǎ)象——这不是如假包换的“真( zhēn)人秀”,这只是一出囚笼中( zhōng)的荒诞剧。
写于2013.11
[1] (美)凯尔纳( nà)编,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 dú)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shè),2005,第128页-第129页
[2] (法)布希亚著,林( lín)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上海( hǎi)人民出版社,2001,第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