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对象是评论的基础
了解对象是评论的基础
——从《功夫》中的“致敬”现象谈起
缘起
周星驰的新片《功夫》在大陆尽管票房火爆,但风评却不算太好。大体而言,主流批评的声音多半集中在“剧情突兀”、“主题幼稚”等方面,而他一向的拥趸则大多高喊“周不适合做导演”、“没有从前好笑”之类。只是从《喜剧之王》、《少林足球》一路行来,作为导演的周星驰真是在走一条下坡路吗?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题未定”草》之七)。其实看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2003年,坐在《大腕》的荧幕前,对大陆国情比较陌生的周星驰面对影片中的笑料一脸茫然,同周围的大陆同行乃至大部分大陆观众会心的笑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两年之后,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只是这一次,轮到对香港大众文化懵然无知的大陆同胞们摸不着头脑了。
实质
文学理论中,“互文性”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意指通过归因发现某一文本(或意义)是从其它文本(或意义)中析取或据以建构的。它着眼于特定文本(或意义)与其它文本(或意义)的联系。互文性是广泛存在的。兼综诸说的教材或旁征博引的史书固然颇富互文性,即使是号称“独创”的文学作品,同样依靠互文性来建构与展示自己的内涵,用典就是诉诸互文性的常见手法之一。当然,互文性并非单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历史的、社会的条件同样是改变与影响文学实践的重要因素,读者先前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和在文化环境所处的地位也形成至关紧要的互文性。撇开其中等而下之的“抄袭”之外,古代诗文中的“用典”可以凭借较少的笔墨,在拥有类似文化背景的读者心中激起丰富的意向和感受;而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成功,除了以本土特有的文化背景“侠”为题材之外,结构和手法等方面向西方“借鉴”之功亦不可没,比如金庸《连城诀》和《基督山恩仇记》以及古龙《流星•蝴蝶•剑》与《教父》都是很好的例子。
不过“致敬”算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选择经典的形象、台词或是情节加以变形的重现,让与创作者同样熟悉原著的观众能够在看到后大叫出来:“啊啊,就是这个了!”这样做究竟有何意义呢?或许没什么实际作用,甚至也不是必需的,但至少它确实可以带来快感,一种类似于幼时和好友在人群中讲着自创的“黑话”让旁边的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云的快感。正面的例子如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每一折的末尾都用一首集古人成句的绝句来总结内容或是像现今风靡台湾的小说《阿里布达年代记》中充斥着网上的YY小说(因主角大都由于作者的意淫而智慧无双武功高强风流倜傥后宫成行,故名)中的经典片断,足以引得览者会心一笑;而反面的例子像是施哲存的《石秀》、新近的《Q版语文》或是网络上流传的《铁拳无敌孙中山》和《赤旗寰球记》,更给人带来一种颠覆的刺激。而《功夫》如周星驰自述,正是一部向哺育他成长的香港文化致敬的影片。下面,就来看看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究竟包含着什么吧。
正如很多影评所注意到的,《功夫》中有很多台词、场景和桥段似曾相识,比如鳄鱼帮老大的“还有谁?!”来自《特洛伊》中阿喀琉斯的:“Is there no one else?!”;鳄鱼帮被做掉之后的镜头开始交叉剪辑于犯罪现场黑白照片和斧头帮的集体热舞,则大有《洛城机密》+《芝加哥》的风韵;三杰临死一幕,五郎八卦棍的“力量越大,责任越大!”自然是在恶搞《蜘蛛侠》,而阿星去救火云邪神,门前有血流奔涌则是出自《闪灵》的经典镜头;阿星一把抓住黄圣依做“乱世佳人”状,身后就是一张人物造型一模一样的巨大海报,这是出自1935年的经典好莱坞歌舞片《礼帽》;最后火云邪神去城寨找阿星算总账,和阿星同时打开不同的门是模仿《沉默的羔羊》里女警探和另一群警察同时敲不同的门找凶手,而开门一片白光、之后阿星一飞冲天悟出如来神掌是来源于《Matrix》第一集最后一个镜头;阿鬼临终前说的话是:“What are you prepare to do?”,这是模仿《铁面无私》肖恩.康纳利的台词;包租公和包租婆那黄色紧身运动服像《Kill Bill》的女主角,而其实昆汀自己也是向李小龙《死亡游戏》致敬……这里的致敬对象主要是电影这同类的艺术样式,范围涵盖了世界;此外还要注意到游戏对于影片的影响:“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这个场景中,整个大楼的样子、阿星接过的地图和营救任务酷似《合金装备》、《分裂细胞》等经典游戏,而研究中心里阴森氛围的狭窄过道、锈迹斑斑的铁门和突然伸出的怪手则像是《寂静岭》中的场面。
而影片中的插曲和配乐则主要是对于本土资源的重新使用。整部片子一共大大小小融入了6部大家熟悉的民乐:《闯将令》、《四川将军令》、《十面埋伏》、《东海渔歌》《、小刀会组曲》,甚至还有一首《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首首都使人热血贲张,有一种男儿当自强的豪情不禁油然而生。《闯将令》以高亢的唢呐引领,具有逼人的豪迈气势,非常适合在武侠片决斗时刻引用,这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武侠电影中经常采用。《小刀会组曲》受到香港武侠导演普遍欢迎,它本是舞剧《小刀会》的配乐,但因其慷慨悲壮的基调和浓厚的民族色彩而成为民乐经典。像新旧《龙门客栈》,《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甚至包括周星驰著名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都使用过它作为配乐。在影片全景式的介绍“猪笼城寨”时使用的音乐是《东海渔歌》,这首悠扬的古筝曲轻灵活泼,仿佛使人看到一幅愉快而生动的市民生活画卷。由著名作曲家时乐髯髑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传达出既紧张又热烈的气氛。
但是舍此之外,更为核心、更多香港文化传统的浸润和周星驰本人的坚持对于大陆观众来说,相对就不那么容易能够感受和体会到了,大多数批评正是缘于对此缺乏了解(而恰恰这部分对于香港观众却最为耳熟能详)。
首先还是看看电影的影响。人物方面,由于这几年金庸的逐渐被神化,“神雕侠侣”在大多数人眼中并不陌生,甚至还有原书的忠实fans为其形象在影片中被丑化而愤愤不平;但其实这种改编几乎可以算作是香港电影的传统,无论是玩深沉的《东邪西毒》还是凑热闹的《东成西就》早就这样干过了:这里的人物名称只是一个符号,给你一个印象——一种中国、江湖、功夫的Feel。而“火云邪神”则正是邵氏武侠老片《如来神掌》中的反派,据此改编的同名漫画更是香港漫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蛇形拳”、“六指琴魔”、《东成西就》的“香肠嘴”、《少林足球》的群小踢球;“斧头帮”的大阵仗来自邵氏老片《马永贞》、“五郎八卦棍”出自刘家良导演刘家辉主演的同名电影、肥婆四的“狮吼功”是模仿《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火云邪神”双指夹住子弹也堪媲美东方不败……再加上“浩气长存的伟大武术家李小龙先生”,《功夫》致敬了香港武侠片的黄金年代,荟萃了那个年代的诸多见证人,是为集大成者。
接下来则看看动漫的力量。斧头帮主满头烈火绝尘而去、包租婆追逐阿星时腿化车轮,有人认为这种表现手法“过于夸张、太不写实”,而相信每个对动画、漫画稍有涉猎的人都会觉得这样古板的看法不值一晒;至于为人攻击最多的“毫无铺垫就不断出现新的高手”、“基本上就是一路打倒底”,恰恰正是作为《功夫》一大营养来源、号称“无战不欢”的香港漫画的最大特征,这或许是那些高明的评论家所不屑于了解的吧。同样的,片中出现的同性恋情节也和港漫中常有的“搅基”(搅:搞;基:gay)如出一辙。
无须论及其余,让观众们看着自幼熟悉的角色们在大银幕上再次亮相却演绎出一个陌生的故事,仅仅这种追忆和新鲜混杂的感受就足够美好了。反观大陆,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类似的全民性的共同记忆,不过设想小兵张嘎和三毛、那吒一道大闹天宫是什么情状,当能略有所悟吧。
周星驰电影为人诟病之处还有所谓的“庸俗”和“肤浅”,这多少也和他个人的抱负和坚持有关: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草根精神”,所以往往就很难“高雅”得起来。而在《功夫》中,小人物生活的无奈和辛酸和平静的歌哭、对于爱与正义朴素的信仰、简单的让人不带负担的大笑终于在《喜剧之王》的生涩和《少林足球》的稍显恶俗之后完美地结合起来;那些庸常的生活片断:孩子的天真和幼稚、少年的无知和残忍、中年的空虚和沉重,如果已经淡忘或者还没有体会,就不会感受到平常外表下浓浓的情意,就好像一张贺卡,贺卡上的祝福和真情实感只能使用已经被俗化的方式和词汇来表达,重要的是你是否还能够感受到真心。在与学者李欧梵对话时,周星驰说自己的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草根精神,是因为他出身于草根阶层,故能深切体会民情,并以其独特的手法突出对香港的情怀。这足以让一些自称周星驰Fans却只想没心没肺地笑几声的人深思,也是对于《功夫》的最好注脚。
结语
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这句就是向几十年前大陆的流行文体致敬,xd)。同样的,文学评论也首先应当建立在对于作者作品及其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而非简单倾泻主观感受或是拿着同一把尺子到处去量,否则就会成为肤浅的读后感或是“某种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成果”之类的东西——无论多么感情充沛或是蕴涵着多么深刻的哲理,却总不能算作文学评论。这是朴素的常识,甚至因为它太朴素了,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忽视或者遗忘。唯其如此,时常重提才显得更为必要。
附录
1. 有关文中提到的商业集团利用同一题材开发不同商品占领市场的问题。
a. 重新开掘:例如《教父》,从小说到电影到游戏,历时多年,辗转授权
b. 齐头并进:例如《哈里•波特》,小说、电影、游戏几乎同时出击,相互授权
c. 四面开花:例如日本经典的ACG(Animation Comic Game)模式,欧美TSR公司的TRPG模组、小说和世界设定彼此配合等,版权所有者同一
d. 中国特色:正面如香港《风云》,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反面如国产《蓝猫淘气三千问》,居然也有诸多品牌专卖店
2. 关于香港漫画:
a. 七要素:天命、战意、战力、武学智慧、血统、招势、兵器
b. 关键词:逆天
c. 成因:高度激烈竞争的市场,短促出版周期,每期都需要高潮
d. 引进情况:多为二流,多为盗版,类似于电影、游戏,审查制度的问题

了解对象是评论的基础
从前写的作业,现在看来还是分清楚“致敬”和“恶搞”比较好 了解对象是评论的基础 ——从《功夫》中的“致敬”现象谈起 缘起 周星驰的新片《功夫》在大陆尽管票房火爆,但风评却不算太好。大体而言,主流批评的声音多半集中在“剧情突兀”、“主题幼稚”等方面,而他一向的拥...

深情眼
事先说明一下我是原著粉,耳东的文每一部都很好,同样每一部都改变不了要影视化。在这几年里,影视化魔改越来越严重,我开始讨厌看电视剧。直到我遇到了深情眼,这是第一次,让我对小说影视化有了新的改观[送心]在深情眼里保留了角色的基本走向,更丰富了角色。 在小说里叶濛其...

一个女人的史诗?
我大概算是第一批去打卡这部电影的了。说说感受吧。这个电影整体氛围比较压抑,叙事上细节不够,所以整体感觉不够宏大,就是没有那种几十年风云变迁浓缩在一个半小时之内的感觉。 明星轮番出来打卡是挺热闹,但是有些角色根本没必要,我觉得直接砍掉都无所谓。就比如王祖蓝这个...

《犯罪心理》复活新季“演变”发预告 凶手利用疫情建造起连环杀手网络
看影园讯知名罪案剧集《犯罪心理》的复活新季《犯罪心理:演变》发布预告,最棘手最深入的案子来袭,11月24日登陆派拉蒙旗下的流媒体Paramount+。 新季共10集,演员“Rossi”乔·曼特纳、

年轻母亲之家 资源分享 1080p
五位栖身收容所的年轻母亲在充满挑战的成长环境中,努力为自己和孩子争取更美好的未来。 内嵌百度夸克资源: https://kdocs.cn/l/cjmuVSCvIf3T 四个未成年女孩早早生育,对如何做一位母亲手足无措,她们同样也是四个母亲的女儿,却在短暂品尝过母乳的甘甜后,尽是得不到的母爱...

《东城梦魇》3年后,她铆足劲拍了部烂剧?
看影园讯 2021年,HBO出品的《东城梦魇》,让凯特·温斯莱特横扫金球奖、艾美奖视后,风光无限。她塑造的小镇中年女警,有血有肉,令人过目难忘。 3年后,她再度携手HBO拍了部现代政治剧《政权》,外媒

犯罪动作电影《捕风追影》曝全新预告海报
今日,由杨子编剧、执导的犯罪动作电影《捕风追影》发布“追到底!”版预告及“跟紧了!”版海报,直接把“跟踪”与“反跟踪”的紧张氛围拉满。作为暑期档的唯一一部犯罪动作爽片,《捕风追影》自官宣定档

一手差牌到圆了美国梦
简介:1949年,被二战炸的伤痕累累的那不勒斯满城废墟,民不聊生。小女孩蒂娜和孤儿卡尔明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坐上了奔向美国的船,他们期望能找到在美国生活的姐姐。 在好心人帮忙下,安全到了纽约,但发现姐姐却身陷囹圄... 看点1:本剧中两个小演员演技相当了得,蒂娜破衣烂衫在...

《指环王:力量之戒》第二季口碑又要崩盘?
看影园讯 今年有点像季播美剧的“折戟之年”。 前作维持好口碑的《黑袍纠察队》《龙之家族》等,最新季均在播完后,口碑崩盘。 尤其是《龙之家族》,第二季高开低走,算是继《权力的游戏》正传第八季后,再次砸了

巴黎夏日
#SIFF27 我的上影节场刊 【SIFF展映片单-官方推荐】 瓦伦丁·卡迪奇:《巴黎夏日》 8.5分 对于一部还没在全球院线上映过、网络评价也屈指可数的作品,便只能通过海报和简介构建大概的印象。但这部《巴黎夏日》,和我预想的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影片的官方简介是,“体会小镇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