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各种“好莱坞衰落”的( de)愤青式论调,或许我们更( gèng)应该从《会计刺客2》这类影( yǐng)片在国内外票房的平平( píng)表现中,冷静审视更深层( céng)的问题:究竟是好莱坞自( zì)身在衰落,还是观众的口( kǒu)味和期待显著提升了?或( huò)者,这两者也许正在同时( shí)发生。表面上看,把问题简( jiǎn)单地归结为“好莱坞不行( xíng)了”、“国产电影崛起了”似乎( hū)很容易。但以《会计刺客2》为( wèi)例,问题可能更复杂。
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dài),我们被智能手机无孔不( bù)入地渗透,信息渠道多如( rú)牛毛,尤其是短视频占据( jù)着我们大块时间和注意( yì)力。长此以往,观众对“猎奇( qí)刺激”的阈值必然提高。为( wèi)了看《会计刺客2》,我特意重( zhòng)温了第一部。看完最大的( de)感慨是:这部电影太有十( shí)年前那种老派气质了,大( dà)约在2010年前后,正是电影从( cóng)胶片全面转向数字制作( zuò)的时代。当时的好莱坞大( dà)片普遍热衷于“全球性议( yì)题”,主角满世界奔走解困( kùn)。更关键的是叙事节奏:它( tā)们通常选择一种舒缓推( tuī)进的方式,层层铺垫故事( shì)包袱,在后半段再沉稳地( dì)层层回收。影片里也会融( róng)入一些幽默桥段,但不同( tóng)于如今漫威式的密集笑( xiào)点轰炸,而是浅浅融入、点( diǎn)到即止。这种电影的魅力( lì)在于,它能让你安稳地坐( zuò)在那里,不急不躁,等一个( gè)故事款款到来,最终被其( qí)情感或情节所打动。这是( shì)那个年代影院留给我的( de)深刻印象。
让我惊喜的是( shì),《会计刺客2》在2025年竟呈现了( le)一种如此强烈的复古感( gǎn),甚至隐隐带着几分周润( rùn)发与张国荣双雄在火海( hǎi)中并肩冲杀的古早韵味( wèi)。影片中的许多元素,没有( yǒu)刻意追逐时下最热的元( yuán)素,如智能手机、黑客技术( shù)等去改造剧本,不像前几( jǐ)天那部《谍网追踪》那样,纯( chún)粹炫耀现代科技。它更多( duō)地把焦点拉回到兄弟情( qíng)谊、家庭纽带这些内核上( shàng)。因此在我看来,《会计刺客( kè)2》其实非常“复古”。
我无法确( què)定当代年轻观众对此是( shì)否会感到新鲜,但至少对( duì)我这样90年出生的人来说( shuō),观影过程唤醒了一种久( jiǔ)违的亲切感,它复刻了我( wǒ)高中毕业、大学时期频繁( fán)接触的那个年代电影所( suǒ)特有的风味。
1.复古叙事里的情( qíng)怀
今天是2025年6月8日,睡前洗( xǐ)漱时心血来潮,想记下刚( gāng)看完的《会计刺客2》。发现它( tā)已在流媒体上线,便毫不( bù)犹豫地点击了播放。我对( duì)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 kè)这对搭档的剧本,或者说( shuō)项目选择向来充满信心( xīn),不知为何,达蒙的电影我( wǒ)几乎一部不落。这次《会计( jì)刺客2》他也是主要制片人( rén),甚至位列第一制片。观看( kàn)过程中不免想到:若由马( mǎ)特·达蒙饰演片中哥哥、本( běn)·阿弗莱克饰演弟弟,或许( xǔ)会更有化学反应? 毕竟,这( zhè)二人从青年时期凭《心灵( líng)捕手》斩获奥斯卡最佳原( yuán)创剧本起,直至今日在好( hǎo)莱坞浮沉多年,始终带着( zhe)某种独有的创作情怀。 他( tā)们打造的项目气质相通( tōng),就像片中那位逝去的老( lǎo)金融专员所言:人到这个( gè)年纪做事,往往更讲究一( yī)份心气了。因此看《会计刺( cì)客2》,你能从中品出很多老( lǎo)牌的情怀味道。
这让我联( lián)想到当下好莱坞几位老( lǎo)牌动作明星的不同境遇( yù)与选择。你看《双雄》里,汤姆( mǔ)·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就( jiù)在用自嘲的方式应对迈( mài)向老年动作明星的处境( jìng),当体力渐渐不支,如何与( yǔ)年轻一代共处?影片干脆( cuì)以此为故事内核,直接调( diào)侃自身“老了、该被淘汰了( le)”。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则( zé)是阿汤哥在《谍影重重8:最( zuì)终清算》里的“不服老”。网上( shàng)一些评论真令人心酸,比( bǐ)如“不忍心看一群人在这( zhè)电影里‘欺负’老头,感觉有( yǒu)点不道德……” 老实说,这不是( shì)个例。你把主角换成李连( lián)杰或成龙,若依然让他们( men)像年轻小伙一样跳飞机( jī)、搏命演出,也确实不太合( hé)适。
相较之下,成龙的转型( xíng)路径就显得巧妙多了。无( wú)论是当年的《熊猫计划》,还( hái)是后来的《功夫梦:融合之( zhī)道》,他都非常懂得在自己( jǐ)当下的年龄形象上做文( wén)章,讲属于这个阶段的故( gù)事。 我认为这种清醒的选( xuǎn)择,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面( miàn)对这种情形,我们不得不( bù)思考:好莱坞当年,即我刚( gāng)上大学时,所探索并打磨( mó)成熟的那套东西,如今该( gāi)如何有效传承?看看国内( nèi)院线选择引进《会计刺客( kè)2》这个行为本身,我觉得至( zhì)少隐含着某种教学用意( yì):或许是想让当下的年轻( qīng)观众见识一下,曾经纯粹( cuì)的动作商业片是这样拍( pāi)出来的。
虽然《会计刺客2》在( zài)国内外票房表现都远未( wèi)达到“爆款”水平,但在我看( kàn)来,若将它放置在其首部( bù)上映的年代大爆几乎是( shì)必然的。 原因何在?
核心在( zài)于时代的叙事环境: 当年( nián)的大银幕,远未被如今社( shè)交媒体上轮番轰炸的各( gè)种议题和热点所裹挟。内( nèi)容创作者拥有更多空间( jiān)去呈现一些简单而纯粹( cuì)的故事内核。
《会计刺客2》让( ràng)我感到精彩的第一点,恰( qià)恰是它那种经典的“双雄( xióng)/兄弟”设定,这曾是主流商( shāng)业片的黄金配方。无论是( shì)当时的港片还是我们内( nèi)地的一些作品,想想《喋血( xuè)双雄》,这种两人搭档推进( jìn)故事的模式屡试不爽。
关( guān)键的区别在于焦点重心( xīn):那时,角色的化学反应和( hé)情节的整体张力,往往比( bǐ)明确区分谁是一番、二番( fān)主角更为重要。 演员们互( hù)相成就,共同服务于一个( gè)精彩的故事核心。反观现( xiàn)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番位( wèi)排序,一番、二番、三番似乎( hū)成了前置条件,背后牵动( dòng)着资本、投资方的利益划( huà)分。那种角色因故事而闪( shǎn)光、演员彼此托举的默契( qì),更像是属于过去的荣光( guāng)。
再者,家庭关怀是那个年( nián)代电影的核心叙事驱动( dòng)力之一。 即便从《速度与激( jī)情》这类延续至今的老IP中( zhōng),我们也能清晰地回溯,当( dāng)人们调侃它为“家人侠”时( shí),背后恰恰映照着当年主( zhǔ)流电影对正统家庭观念( niàn)的孜孜探索。兄弟情、姐妹( mèi)谊、与父辈的和解、对母职( zhí)艰辛的体恤……这些构成了( le)故事的情感基石。
那时的( de)创作环境似乎更纯粹些( xiē),影片无需刻意嵌入特定( dìng)的性少数议题,如LGBTQ+内容,也( yě)无需为多元肤色而强行( xíng)拼凑角色,有时甚至显得( dé)混乱。其焦点往往异常凝( níng)聚:一个家庭内部的故事( shì)。 父亲或许固执保守,有着( zhe)属于他们年代的世界观( guān);子女正挣扎着理解这世( shì)界;代际之间的隔阂、冲突( tū)与最终的理解交流,便构( gòu)成了戏剧张力的源泉。动( dòng)画如《海底总动员》聚焦父( fù)子情深,现实题材如汤姆( mǔ)·汉克斯近作《此心安处》,依( yī)然在以动人笔触刻画着( zhe)这类传统但普世的情感( gǎn)联结。
《会计刺客2》忠实延续( xù)了这一血脉。 其实回溯该( gāi)系列首部曲就已定下基( jī)调:一位粗粝强硬的父亲( qīn),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儿子( zi),一个相对“正常”的孩子,他( tā)如何以严酷的方式训练( liàn)他们,迫使其在那险恶的( de)环境下挣扎求生?这种深( shēn)度挖掘家庭关系,尤其是( shì)复杂的父子关系的叙事( shì),曾是那个年代的主流声( shēng)音,其蕴含的温暖与力量( liàng)也极易叩动观众心弦。
我( wǒ)猜想,当代年轻观众或许( xǔ)会觉得这类主题显得有( yǒu)些“古老”?毕竟相比过去,如( rú)今普遍的父母似乎更理( lǐ)解孩子,这是我个人的感( gǎn)觉,不一定准确,代际矛盾( dùn)的呈现形态也可能不同( tóng)了。但无论如何,这份对家( jiā)庭内核的关注,无疑是我( wǒ)从《会计刺客2》中品出的第( dì)二抹饱含温度的复古韵( yùn)味。
2.荧( yíng)幕上的弱者视角
第三点( diǎn),也是尤为触动我的“复古( gǔ)情怀”,在于影片对特定人( rén)群故事的那种深入而真( zhēn)诚的关注力。 那个年代的( de)电影,常常热衷于将镜头( tóu)对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 bèi)忽视的个体或群体。当然( rán),这种关注至今仍有延续( xù),例如我们国内聚焦智力( lì)障碍人群的《小小的我》,过( guò)去也有像李连杰与文章( zhāng)主演的《海洋天堂》那样感( gǎn)人的作品。刘烨的《硬汉》系( xì)列某种程度上也涉猎了( le)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片( piàn)中主角因撞击受伤后变( biàn)得异常耿直,尽管其对自( zì)闭症的描绘不够典型甚( shèn)至有些偏差。
关键在于当( dāng)时的创作态度与深度: 这( zhè)些人物及其特质,往往是( shì)驱动故事的核心引擎,而( ér)非标签化的符号堆砌。 回( huí)到《会计刺客2》,本·阿弗莱克( kè)饰演的男主角,其人物塑( sù)造正是根植于对自闭症( zhèng)谱系群体的深入理解。诸( zhū)如他童年时必须将物品( pǐn)严格排列成直线、与人交( jiāo)流时难以直视对方眼睛( jīng)、思维模式偏重字面意义( yì)且不擅长推测他人潜台( tái)词,这些细节绝非噱头,而( ér)是精准反映了该群体的( de)关键行为特征和心理模( mó)式。 它们被紧密编织进角( jiǎo)色的行为逻辑、情节冲突( tū),乃至故事的悬疑内核之( zhī)中。
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 jiù)传递着强烈的社会意涵( hán): 当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 dào)这样的角色被用心刻画( huà)时,它无异于在提醒观众( zhòng):现实生活中若遇见类似( shì)特质的人,需要的首先是( shì)理解与接纳。 这恰恰是大( dà)约十年前好莱坞不少佳( jiā)作的共识和发力点,它们( men)倾向于挑选一个具体的( de)群体或状态,如自闭症、创( chuàng)伤后应激障碍、特定生理( lǐ)疾病等,将其深度挖掘、细( xì)致呈现,作为叙事的支撑( chēng)点。
相形之下,当下作品中( zhōng)有时出现的身份标签,如( rú)LGBTQ+、多肤色代表等,若处理得( dé)过于生硬或浮于表面,反( fǎn)倒容易显得像为“多样性( xìng)”而做的配额填充。 《会计刺( cì)客2》在人物核心设定上拒( jù)绝这种表面文章,坚守着( zhe)深入挖掘特定群体故事( shì)的创作路径,这正是它让( ràng)我感觉尤为“复古”和珍贵( guì)的地方。
我觉得第四点,可( kě)以归结为一种职业信念( niàn)。现在的很多动作片,像《养( yǎng)蜂人》和《制暴:无限杀机》,往( wǎng)往聚焦于展现普通人面( miàn)对难以抵抗的力量时的( de)无助。于是,主角便作为一( yī)位“侠义之士”登场,通过“以( yǐ)暴制暴”的方式来伸张正( zhèng)义。相比之下,一些更老派( pài)的电影(尤其是一些国产( chǎn)动作片)则常常刻画了坚( jiān)守程序正义的职业人形( xíng)象。他们展现出的是一种( zhǒng)非常体面、正派的风范。
比( bǐ)如你提到的女探员角色( sè)设定,虽然在具体情节上( shàng),她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办( bàn)事,导致了被保护人的牺( xī)牲。说实话,我现在看到这( zhè)种坚持“必须按程序办事( shì)”的角色,有时也觉得受不( bù)了,会觉得“假惺惺”。就像《狂( kuáng)飙》里,为什么高启强这么( me)受欢迎,而正派角色却难( nán)以引起共鸣?这确实反映( yìng)了一种普遍的观众情绪( xù),一种潜在的愤懑。
但在很( hěn)多老派电影里,对这类坚( jiān)守程序的角色的呈现是( shì)非常认真的。它们试图传( chuán)达一个信息:即便面临压( yā)力,原则和程序本身有其( qí)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实,类( lèi)似“程序正义 vs. 结果正义”的( de)哲学探讨,在超级英雄电( diàn)影里也常出现。例如,克里( lǐ)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三( sān)部曲就深刻探讨了这个( gè)问题。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 rèn)遵循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xìng)。虽然这个话题讨论起来( lái)容易沉重,甚至可能影响( xiǎng)视频的播放量,但那位女( nǚ)探员的设定及其引发的( de)争议,恰恰能让我们联想( xiǎng)到电影里长期以来对这( zhè)类职业信念的呈现与思( sī)考。
3.创作信念与时代反差
第( dì)五点,这部电影确实给我( wǒ)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回( huí)想起来,大约在十年前的( de)2010年前后,我看过不少类似( shì)的动作片,这类电影的核( hé)心设定往往是某个组织( zhī),通常是情报机构,如何训( xùn)练和操控一批专业人才( cái)。记忆里甚至有一些比较( jiào)有冲击力的作品,安吉丽( lì)娜·朱莉主演的《特工绍特( tè)》可能算个例子,讲述女主( zhǔ)角作为一名特工的极端( duān)培养和生存挑战。这些电( diàn)影或多或少都反映了那( nà)个时代对国际竞争的主( zhǔ)流想象,一种充满谍战和( hé)体系对抗的叙事。
反观当( dāng)下的流行趋势则很不同( tóng)。如今的动作/惊悚片似乎( hū)更偏爱 “草根英雄觉醒” 或( huò) “个人能力复仇”的路径。像( xiàng)前阵子的《谍网追凶》就是( shì)一个典型:一位普通程序( xù)员,在妻子遭遇不公后,凭( píng)借自己的技术天赋化身( shēn)“私法制裁者”。这类故事强( qiáng)调的是主角未经体系训( xùn)练的、内在的或后天习得( dé)的能力,以及他们脱离或( huò)对抗体系的行动力。
从这( zhè)个角度看,《会计刺客2》里那( nà)种对团队及背后体系对( duì)抗、系统化培养特殊人才( cái)的表现方式,确实属于更( gèng)早期、现在不那么主流的( de)一个类型方向了。至于最( zuì)终“解救儿童”的剧情,虽然( rán)也是屡见不鲜的主题,但( dàn)这倒是贯穿于各个时代( dài)动作片的常见要素了。
前( qián)两天我做的影评《战争》,探( tàn)讨了一类相对新颖的战( zhàn)争片表达:这类电影第一( yī)次把好莱坞惯有的“光鲜( xiān)亮丽的拯救者”形象拉下( xià)神坛。它们揭示了角色们( men)的盲目与缺乏真正的目( mù)标性,最终呈现的是“莫名( míng)其妙陷入冲突、深陷狼狈( bèi)”的真实战争图景,这种解( jiě)构式的表达非常具有冲( chōng)击力。
然而,在众多经典的( de)老派动作电影中,我们却( què)常看到截然相反的画面( miàn):主角背后一轮巨大的逆( nì)光镜头,阳光强烈地穿透( tòu)其轮廓,比如从肩膀、臂膀( bǎng)间的缝隙射下,形成耀眼( yǎn)的丁达尔光效。这束光芒( máng)映照在被救出的孩子脸( liǎn)上,孩子们脸上的恐惧逐( zhú)渐被光芒驱散,取而代之( zhī)的是重获希望的笑容。最( zuì)终,他们在主角的守护下( xià),一步一步走出象征黑暗( àn)或困境的深坑。这同样是( shì)好莱坞屡见不鲜的战争( zhēng)叙事。
把这些点串联起来( lái)看,《会计刺客2》确实给我一( yī)种穿越感,仿佛是部从8、9年( nián)前第一部所处的时代径( jìng)直走到今天的电影。无论( lùn)是剧本立意、影像风格还( hái)是表达方式,它都如此坚( jiān)持自我。说得不客气点,可( kě)以说是“不求上进”;但往好( hǎo)听了讲,这也是一种对传( chuán)统价值的坚定守望。
那么( me),这算问题吗?这让我想起( qǐ)一个例子:假设你从小就( jiù)喜欢拉二胡。在你父亲那( nà)个年代,村里会拉二胡是( shì)件顶“时髦”的事,人人夸你( nǐ)父亲“真文艺”。但时间快进( jìn)到当下,如果你自己年岁( suì)已长,却还抱着父亲那套( tào)二胡技艺,在旁人眼中,这( zhè)大概就算不上“新潮”了。人( rén)们甚至可能觉得你有点( diǎn)“不合时宜”,仿佛你是该被( bèi)请进博物馆供起来的展( zhǎn)品,偶尔给好奇的年轻人( rén)表演一番。就像现在人听( tīng)到唢呐会惊叹“老祖宗的( de)东西火了!”一样,新鲜感源( yuán)于“古老”,而实际上,这把二( èr)胡本身并没过时多少年( nián)。归根结底,是时代审美的( de)车轮转得太快,人们的口( kǒu)味难免喜新厌旧。
所以在( zài)我看来,《会计刺客2》的主创( chuàng)团队或许深知自身与潮( cháo)流的疏离,但他们选择了( le)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个故( gù)事。对我这样35岁“高龄”的观( guān)众而言,这份坚持反而保( bǎo)留了足够多的老派魅力( lì)。毕竟,我眼前一黑地意识( shí)到,我们这个35岁往上的群( qún)体,早已不再是电影院消( xiāo)费的主力军。当年高中逃( táo)课看电影、大学领着全班( bān)挤公交穿隧道奔赴青岛( dǎo)首映、考研深夜蹲守《复仇( chóu)者联盟》首场的疯狂岁月( yuè)……都远去了。我猜,这也是《会( huì)计刺客2》票房表现平平的( de)现实因素。
但但故事还有( yǒu)必要继续吗?还有必要拍( pāi)第三部吗?我认为非常有( yǒu)必要!一件东西的价值,不( bù)该因为它被贴上了“刻板( bǎn)印象”的标签、被打入“博物( wù)馆”冷宫就消亡。那些被时( shí)间验证过的、曾经打动无( wú)数人的故事模型与风格( gé),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与独( dú)特的受众。问题在于,在一( yī)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人( rén)能花几块钱把内容推到( dào)首页,这类不追求短期爆( bào)点、静静沉淀的作品,往往( wǎng)挤不进这场喧嚣的狂欢( huān)。它们更像是在等待,等待( dài)一个愿意慢下来、用心发( fā)现的时机,或者一个能在( zài)喧嚣中识别其价值的同( tóng)路人。
以上,便是我对《会计( jì)刺客2》的电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