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环球银幕》8月刊
导演( yǎn)丹尼·鲍伊尔与编剧亚历( lì)克斯·加兰这对老搭档,继( jì)经典丧尸片《惊变28周》十余( yú)年后再度合作。 他们本可( kě)以拍一部“怀旧型续集”,复( fù)刻熟悉的丧尸杀戮节奏( zòu),用爽片公式轻松讨好观( guān)众。
然而, 野心勃勃的他们( men)在《惊变28年》中选择了另一( yī)条更激进的道路 ——完全原( yuán)创的设定,将镜头对准那( nà)些在末日社会废墟中出( chū)生的新一代,他们未曾见( jiàn)过正常社会,也不曾有文( wén)明的失落感,对善恶、家庭( tíng)、生存的理解彻底不同。

在( zài)《惊变28年》破恐怖片播放量( liàng)纪录的预告片中, 令观众( zhòng)寒意四起的,是那段节奏( zòu)强烈、逐渐癫狂的吟唱。
它( tā)出自演员泰勒·霍尔姆斯( sī)1915年录制的吉卜林诗作《军( jūn)靴》,描绘英国士兵在殖民( mín)战争中的精神崩溃,至今( jīn)仍用于美军“SERE地狱周”训练( liàn), 以其催眠式节奏剥离情( qíng)感、激发杀戮本能。
它营造( zào)出的压迫感不仅源于末( mò)日生存的极限状态,也深( shēn)刻隐喻影片真正的主题( tí)—— 对帝国记忆的反思,对英( yīng)国种族主义与孤立主义( yì)的正面质询 ,也赢得了影( yǐng)评人的好评,在Metacritic上拿下77分( fēn), 称得上是近年最好的丧( sàng)尸片。

最伟大的恐怖片,往( wǎng)往烙印着它们所诞生时( shí)代的印记。
如今没人需要( yào)再解释,现代丧尸电影其( qí)实是在反映我们时代的( de)政治崩塌。在现实世界里( lǐ),真正让人恐惧的是“活人( rén)”的行为,而不是虚构的“活( huó)死人”。导演丹尼·鲍伊尔将( jiāng)丧尸视为政治讽喻的媒( méi)介,在他看来, 真正的危机( jī)并非源自病毒本身,而是( shì)人类在面对灾难时暴露( lù)出的制度性崩坏与意识( shí)形态失控。

《惊变28年》
《惊变28年( nián)》中的末日图景,实则是一( yī)幅被极度放大的英国脱( tuō)欧后的社会想象: 它描绘( huì)了一种建立在白人民族( zú)主义之上的国家结构,最( zuì)终因种族主义内核而走( zǒu)向全面崩塌的图景。
为了( le)呈现这一寓言性设定,鲍( bào)伊尔不惜牺牲叙事连贯( guàn)性,以三幕风格迥异的段( duàn)落式叙事来构建他的思( sī)想拼图。

第一幕:割裂、狩猎( liè)与“穷鬼子弹时间”
影片第( dì)一幕设定在病毒肆虐28年( nián)后,英国东北海岸潮汐之( zhī)中、与本土基本隔绝的小( xiǎo)岛。岛上的旗杆上, 飘扬着( zhe)象征脱欧孤立主义的“圣( shèng)乔治十字旗” ,而不是象征( zhēng)大不列颠统一的“米字旗( qí)”。

小岛维系( xì)着类似斯巴达式的军事( shì)社会秩序,孩子们从小学( xué)习如何杀戮,女性负责庆( qìng)典与装饰。 12岁的斯派克,由( yóu)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的( de)父亲杰米带领,被迫前往( wǎng)本土,接受“狩猎成人礼”的( de)考验,以此成为一名男人( rén)。

而在( zài)此刻的英国本土, 原本在( zài)前作中会因饥饿而死的( de)感染者,经过几十年繁衍( yǎn)进化,分化为两种类型 :一( yī)类体型庞大,动作迟缓,以( yǐ)虫为食;另一类则被称为( wèi)“阿尔法”,具备组织能力与( yǔ)高度攻击性,甚至能徒手( shǒu)将人类枭首。主角父子与( yǔ)它们的激烈交战,构成了( le)影片中多样化的动作场( chǎng)面。

鲍伊尔再次革新了视( shì)觉形式,用多达20台iPhone 15,深入密( mì)闭环境,不仅捕捉到了极( jí)具临场感的动感画面,甚( shèn)至还制造出他自称为 “穷( qióng)人的子弹时间” 的效果,确( què)保观众不会错失任何一( yī)个关键瞬间。

更引( yǐn)人注目的是,他刻意背离( lí)了丧尸类型片“狩猎丧尸( shī)”所带来的暴力视觉愉悦( yuè), 将动作段落与历史影像( xiàng)缝合剪辑 ,红外线摄影下( xià)的感染者与历史影像中( zhōng)的骑士、二战士兵、十字旗( qí)帜交替闪现,召唤出帝国( guó)残响、战争荣耀与国家主( zhǔ)义的幽灵, 仿佛一场关于( yú)“英伦神话”的集体幻觉。

第( dì)二幕:诗性叙事、疯狂医生( shēng)与寓言故事
影片的第二( èr)幕悄然转向了带有神话( huà)色彩与人文沉思的诗性( xìng)叙事。 斯派克抗拒父亲与( yǔ)村民所象征的封闭、单一( yī)而冷漠的社会秩序,于是( shì)他决定带着神志恍惚、身( shēn)体残破的母亲艾拉(朱迪( dí)·科默饰)前往大陆,寻找传( chuán)说中保有旧时代医学知( zhī)识的“疯狂医生”。
途中,他们( men)在感染者栖息地中穿行( xíng),见证了一个名为“参孙”的( de)阿尔法感染者的强大攻( gōng)击力。

正当母子濒临绝境之际( jì),他们终于遇见了传说中( zhōng)的凯尔森医生(拉尔夫·费( fèi)因斯饰)。 他身上似乎融合( hé)了《现代启示录》中科茨上( shàng)校的疯狂与智者的慈悲( bēi), 拥有极其惊人的生存策( cè)略,在感染者的领地中实( shí)现了微妙的和平共存。

他甚至用人类( lèi)和感染者的头骨一同构( gòu)筑起一座“白骨圣殿”,象征( zhēng)对死亡与生命的深刻敬( jìng)畏,宣称 “死亡揭示了皮肤( fū)之下的平等” 。

凯尔森医生( shēng)最终为艾拉诊断出病因( yīn),并温柔地施以安乐死,让( ràng)她从痛苦中解脱。而在旅( lǚ)途中,艾拉曾冒死帮助一( yī)位临盆的感染者接生。令( lìng)人震惊的是,那名新生儿( ér)竟然奇迹般地未被感染( rǎn),成为全片最具希望的瞬( shùn)间,喻示着 文明的延续或( huò)许并不源于隔离与纯粹( cuì)性,而恰恰来自跨越物种( zhǒng)的共情、接纳与融合。

斯派( pài)克父亲代表的是一种建( jiàn)立在暴力与服从之上的( de)狭义民族主义的未来,而( ér)母亲所传递的,则是真正( zhèng)有生命力的教育,关乎本( běn)能的爱与怜悯,凯尔森医( yī)生则提供了人文主义理( lǐ)性的教导—— 广阔的知识、多( duō)样的见解,以及超越宗教( jiào)框架的精神信仰。

在这个( gè)被灌输、被遗忘、被操控的( de)国族神话如何在废墟上( shàng)继续运行的寓言故事中( zhōng),这三种价值观之间的张( zhāng)力推动着斯派克的每一( yī)次选择——拒绝父权的荣耀( yào)、为母亲求医问道、挽救婴( yīng)儿的生命、远离虚伪的英( yīng)雄主义——都是他逐步挣脱( tuō)系统叙事、走向真实自我( wǒ)意志的过程。
最终,他选择( zé)离开这座小岛,也意味着( zhe)走出父权、逃离种族幻觉( jué),朝向一种未知但开放的( de)未来。

第三幕:荒诞怪诞、暴( bào)力与影射恋童癖
正是在( zài)这一自我意识觉醒的尾( wěi)声,影片出人意料地引出( chū)了荒诞怪诞的第三幕:孤( gū)身一人的斯派克被感染( rǎn)者包围,一群身着运动服( fú)、行为癫狂的“吉米”们从天( tiān)而降,手持自制武器,对感( gǎn)染者展开狂欢式的暴力( lì)屠杀。
他们的领袖,正是那( nà)位在影片开场28年前亲历( lì)教堂屠杀、从主教父亲手( shǒu)中接过十字架的吉米。而( ér)如今,那个十字架已倒置( zhì),象征着救赎的扭曲与信( xìn)仰的解构。 吉米建立了一( yī)个由娱乐、童年幻想与暴( bào)力仪式交织而成的新文( wén)化部落。

事实上,这个角色( sè)的命名和造型,重现了英( yīng)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恋( liàn)童癖主持人吉米·萨维尔( ěr)。 在影片设定的文明断裂( liè)的平行世界中,萨维尔的( de)罪行未曾曝光,但银幕外( wài)的观众却心知肚明。

这种( zhǒng)叙事上的认知错位,在观( guān)影过程中制造出强烈的( de)心理失衡,也为系列下一( yī)部《惊变28年:白骨圣殿》预设( shè)了更具颠覆性的心理攻( gōng)势。

从“28天”到( dào)“28周”
让我们回顾到2002年,《惊变( biàn)28天》横空出世,它以800万美元( yuán)成本和手持廉价佳能XL1数( shù)码摄影机拍摄的低清画( huà)面,创造了8000万美元的票房( fáng)奇迹。尽管导演丹尼·鲍伊( yī)尔始终否认这是一部“丧( sàng)尸片”, 但《惊变28天》无疑是自( zì)1968年乔治·罗梅罗开创性的( de)《活死人之夜》以来,最具影( yǐng)响力的丧尸题材电影。

它不仅重塑了丧尸( shī)类型片的面貌,更与游戏( xì)《生化危机》一起,引领了之( zhī)后十年席卷全球的丧尸( shī)文化热潮。
《惊变28天》以快递( dì)员吉姆(基里安·墨菲饰)为( wèi)主视角,当他从车祸后28天( tiān)的昏迷中醒来,发现伦敦( dūn)已因“狂暴病毒”变成废墟( xū)。他与其它幸存者结伴求( qiú)生,经历亲人自杀、队友感( gǎn)染, 最终来到军队控制的( de)“安全基地”,却发现那只是( shì)为满足士兵兽欲而设的( de)陷阱。

电影将焦点对准了( le)人类自身的恶意与欲望( wàng),认为“活人往往比死人更( gèng)可怕”。正是这种以人物驱( qū)动的叙事和对现实社会( huì)的映射,“咬”中了“9·11”后情绪失( shī)衡的欧美观众, 令丧尸再( zài)次成为时代阴影的化身( shēn)。
《惊变28天》对后续丧尸题材( cái)电影产生了深远的视觉( jué)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de)镜头之一,便是片头吉姆( mǔ)独自在荒废的伦敦街头( tóu)游荡 ,在In the House – In a Heartbeat的后摇旋律下,他( tā)的呼喊回荡在空无一人( rén)的城市废墟中。

这段极具( jù)末日诗意的场景,后来被( bèi)《行尸走肉》第一季的开场( chǎng)致敬,也几乎成为末日文( wén)明崩塌的标志性镜头语( yǔ)言。
《惊变28天》后,高速奔跑、愤( fèn)怒驱动的“感染者”取代传( chuán)统步履迟缓的僵尸形象( xiàng),成为《我是传奇》《釜山行》等( děng)丧尸片的标配, 这种用速( sù)度制造压迫感的方式,也( yě)彻底改变了丧尸片的动( dòng)作逻辑与观感节奏。
2007年推( tuī)出的续集《惊变28周》则另起( qǐ)炉灶 ,交由西班牙导演胡( hú)安·卡洛斯·弗雷斯纳迪略( lüè)执导。故事设定在病毒爆( bào)发半年后,美军尝试重建( jiàn)伦敦,却因一次疏漏引发( fā)感染复燃,最终局势全面( miàn)失控。

影片融入大规模爆( bào)破场面和军队干预的国( guó)家寓言, 成为一部节奏明( míng)快、视觉宏大的标准好莱( lái)坞商业片,却失去了前作( zuò)影像的私密性与思辨性( xìng)。
亚历克斯·加兰认为本片( piàn)是一个宝贵教训:从创作( zuò)者自发热情到商业逻辑( jí)驱动,两者的创作动力截( jié)然不同。影片结尾,感染者( zhě)现身巴黎地铁站,象征病( bìng)毒已突破英国封锁,扩散( sàn)至欧洲大陆,但这一走向( xiàng)并未延续至由鲍伊尔和( hé)加兰主导的新三部曲。

新( xīn)三部曲的重生
尽管十余( yú)年来, 鲍伊尔一直都在尝( cháng)试开发第三部《惊变28月》 ,但( dàn)“惊变”系列的版权归属福( fú)斯探照灯影业,而二十世( shì)纪福斯被迪士尼收购后( hòu),相关片库进入整顿期,多( duō)部作品的版权归属与发( fā)行权变得模糊不清。

这也( yě)导致长久以来《惊变28天》无( wú)法通过任何正规渠道观( guān)看:没有上线任何主流流( liú)媒体平台,蓝光影碟早已( yǐ)停产,重映纪念活动更是( shì)无从谈起。直到2024年,系列制( zhì)片人安德鲁·麦克唐纳终( zhōng)于成功回购《惊变28天》的版( bǎn)权,并以支持拍完新三部( bù)曲为条件转售给索尼,从( cóng)而确保系列表达的完整( zhěng)性。
索尼高度重视“惊变”系( xì)列的重启 ,明确将其归入( rù)当下兴起的“作者恐怖片( piàn)”潮流,投入重金、采取背靠( kào)背拍摄策略。因此明年1月( yuè)观众就能迎来第二部《惊( jīng)变28年:白骨圣殿》的上映。
系( xì)列灵魂人物基里安·墨菲( fēi),当年还是无名小卒,凭《惊( jīng)变28天》片尾“雨夜屠夫”的震( zhèn)撼表现,引起了克里斯托( tuō)弗·诺兰的注意,因此受邀( yāo)出演《蝙蝠侠:黑暗骑士》中( zhōng)的“稻草人”。如今, 他不仅担( dān)任新三部曲的执行制片( piàn)人,亦有望在《惊变28年:白骨( gǔ)圣殿》中回归。

这也引发观( guān)众对纳奥米·哈里斯饰演( yǎn)的塞琳娜回归的期待。 毕( bì)竟,吉姆与赛琳娜曾一同( tóng)穿越末世炼狱,在彼此身( shēn)上找到爱与救赎,而这段( duàn)情感也呼应了“惊变”系列( liè)一贯的主题——在绝境中,人( rén)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是( shì)抵御崩坏、走出困局的希( xī)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