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开始一段精彩的动作场景,绝对能让人体会到当年港产动作片的精髓,可惜,导演喊卡,动作,基本就到此为止了。
这出戏中戏,有一段精彩的跳桥镜头,但是,现场武师发怵了。
身为动作指导,要求必须上。
结果,妥妥的出事了。

时隔多年,他们都“老”了,甚至都不在这一行混了。
老武师开了个跌打馆,平时照顾生意的,基本是当年的同行。
而当年的同行,已经加入了“三宝”俱乐部,这次来,是想着请老武师帮忙代班。
因为,实在请不了假。
不得不佩服,香港那边,还是相当文明的,请假老板不批,也就是个“微言”。

俩老头,感慨“生活艰难”。
莫不是,本来可以退休,现在被“延迟”了呢。

当年的同行,有的已经走了。
借着这个机会,大家聚了聚。
当年的老导演,想着再攒一部戏,算是给自己的“人生总结”,武指,老导演预留给了老武师。
但是,老武师已经不想干了,你看看,李小龙的雕像现在放到了哪里?
动作片,已经“过时”了,徐克来了都不行,没有谁还能行了。

但是,老导演不服啊。
港人的倔强,是刻到骨子里的。
人人都说港片已死,咱不能被人给说着了啊。
港片不会死,动作片也不会死。

港人,心中都有一团火的,那是他们的“精神”。
但是,实在是因为,“风”太大了。
有时候,努力比选择更重要,对吧。
顺势而为才是明智,逆水行舟只是费力不讨好。

青黄不接,也是港片最大的痛点。
当下的年轻人,选择的机会多了,谁还愿意做个临时演员?
更别说连保险公司都不敢接单的武行。

故事里头穿插了老武师和女儿之间的矛盾。
这也算是港片常见的套路。
父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于老武师的“执拗”。
然而,仔细想想,这或许也是真实还原了当年香港武行的“业内规则”。

可是,现在毕竟不同往日了。
老武师还想着拿当年的老一套来“指导”年轻人,完全行不通了。
老武师,当年拍片完全没有时间概念,但现在的00后已经开始整顿职场,老武师,已经完全脱离了时代。
哎,好羡慕,至少香港那边,连“资方”都不敢随便加班。

老武师不理解,但老导演理解。
固守当年的那一套“成功法则”,换了个时代,未必“成功”,或者说,必定失败。
此刻,不由又心疼了一下徐克的《射雕》。

不出意外的又出了意外,说实在的,在整个“武指”过程中,老武师确实犯了很多“错误”,或许,当年港产动作片兴盛的时代,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但是……
现在,时代不同了。
那个年代的武师,从来不会说不。
那种搏命的姿态,在当年是武师引以为傲的资本。
成龙说过,洪金宝也说过,钱嘉乐也真的搏过命。
那个令人热血的年代,港人就是靠着这种搏命的精神,在没有技术,没有投资的年代,活生生的杀出一条血路。

可是,如今,那些他们曾经用命博回来的“东西”,已经被祸祸得不成样子。
他们很痛心,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他们已经失去了“话语权”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香港精神是什么?
当年“老鬼”肆虐的时候,他们没有认输。
现在,他们却发现,想要“不认输”,却找不到使劲的地方。
这大概是最大的悲哀。

当年的港产片,没有其他的标准,观众喜欢是唯一评判。
大家看个午夜场,观众是骂街还是鼓掌,完全“凭实力说话”。
就像陈佩斯在接受大学生提问时,说如果台上包袱没响应该怎么办,陈佩斯说,包袱没响,那就下台啊,还能怎么办?
难道,你想着你包袱没响,还指望观众鼓掌?
可是,现在不是这个问题了,港片很迷茫。

看着港片“死亡”,会觉得遗憾。
自己老了没钱,那会后悔。
遗憾和后悔,你应该知道怎么选……

那个“香港最好最辉煌的年代”已经不再了,就像那些当年失去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回忆吧,除了回忆没有其他,而且,只能放在心里回忆。
满清遗老如果总是在叨叨叨从前,下场很不妙。